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系列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0-07-09   浏览量:0

                              爱心志愿之旅  笑容绽放世博
                                    ——国际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赴上海世博服务团纪实
                                   走向世界的朝阳
    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建功立业,积极响应学校“爱国、服务、成才”的社会实践号召,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并为之贡献一份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近日,国际教育学院积极组建了一部分大学生服务世博与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团体,赴中国上海世博园区进行服务。
                                   迎接世界的来宾
    2010年7月1日,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上海世博行小团队,在刚刚结束大二生活之际,便迫不及待奔赴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服务世博园区海内外游客。
    2010年7月2日凌晨5点到达上海站,队员们便迅速乘地铁到达上海世博园7号入口。
    令人期待已久的2010上海世博盛会拉开了帷幕。数不清的人流一批批涌向世博场馆,使得原本就繁忙的上海地铁一次次经受着大客流的考验。而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总有一抹身影为交接的人流带来一丝安定。他们有的穿着统一城市站点志愿者制服,有的身披上海地铁志愿者红马夹,有的佩戴醒目的“值勤”袖章,他们是世博志愿者。在岗位上,他们面带微笑迎接四方来客,“您好,请配合安检”,“您好,需要帮忙吗?”正是他们耐心、周到的服务,为地铁运营增添了一份亮色。
                               身临世博,感受华夏文化
    2010年7月3日,我们团队一行人,积极践行世博主题,根据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宗旨,详细制定了世博攻略,由于正值学生假期,人流量之大,我们团队一行人便主要参观了中国馆。
    2010年世博会,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中国馆展出的中国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不是能真正地体现出中国要素的线索和清晰的脉络,并能很好地以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引起了我深深的好奇。特别是在参观了中国馆的模型并到现场体验了这个庞大的倒金字塔式的建筑之后,我被强烈地震撼了。震撼的原因是建筑本身以及所表达的符号,不仅仅展现的是中国的元素。而更多的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几千年来集权和皇权对中国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无一不在这个建筑中留下让人刻骨铭心的痕迹。
    即使,因为这次去上海的社会实践,没能使我立即回家。但从事这样一份光荣的工作不仅能提高自身表达与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我能作为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一员,竭尽所能向公众宣传2010上海世博会知识,使其能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每家每户,也算是我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做的一份小贡献。
                                 服务世博,快乐你我
    冒着炎炎烈日,眼看这世博园的志愿者们都积极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不惧炎热和汗水,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着,指引方向、疏导人群、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等。当然,我们的工作就是辅助他们,虽然我们不是真正的志愿者,但在行为上我们已经践行了志愿者的精神。
我们这个小团队也分成三部分,跟着不同的志愿者进行服务,我们的服务地方主要在泰国馆附近。张凤娇同学负责疏导排队的人群,张冰同学负责为游客们指引方向,徐昕和尹保荣同学负责在供开水处指导人们排队取水、小心烫伤等。
    一整天太阳都很大,即使不动也能感受到汗的流动,但我们很快乐,这种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其间我们接触到很多人,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我们也跟着快乐。后来我们与志愿者们照了一些合影,把那难忘而又富有意义的时刻留了下来,这将是我们永远的回忆。我们的工作是渺小的,但它的意义非凡,我们也受到了志愿者的一致好评与赞扬
    贡献虽小,但我乐此不疲。对于此次帮助志愿者工作,即使只有短短几天,但用“吃苦、钻研、灵活”这六字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不同的服装,同一个微笑,我们在世博园区,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城市对世博的热情:每个人都是东道主,每个人都是志愿者。